>>高空之上,无人机如雄鹰展翅,以厘米级精度巡检万伏绝缘子串,其搭载的高清相机与红外热像仪,使传统人工巡检中肉眼难以观测的缺陷一览无余;
>>变电站内,四足机器人似灵犬般巡守,凭借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密集设备“丛林”中自主导航,红外热成像功能能发现肉眼难辨的过热隐患;
>>地下深处,轨道机器人若游龙潜行,沿电缆隧道内的铝合金轨道平稳滑行,通过视频图像侦测及红外热成像监测,让深埋地下的电缆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在40℃的酷暑与零下20℃的严寒之间,在云端铁塔与地下电缆的纵横脉络之中,一代代电力工人用脚步丈量出一条条“光明之路”。如今,这片守护光明的战场正迎来新一代“电网哨兵”,它们为传统巡检插上智慧翅膀,让电力巡检迈入“智时代”。
机巢式无人机
实现超高压线路自主巡检
传统电力巡检有多难?或是三伏天顶着烈日,在滚烫的铁塔上排查隐患;或是三九天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冰雪覆盖的线路旁巡检。
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无人机技术的引入,让电力巡检从“人巡”迈向“机巡”,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然而,在地理环境极其险峻的深谷绝壁之间,无人机作业常受续航能力及起降场地的限制。
“以前巡检虽然也用无人机,但需要飞手操作,而且续航短,作业半径一般不过3公里。”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西昌分部运检主管胡继岚表示,过去,他和同事们在日常巡检时需要背着沉重的备用电池在山里分段作业,有些通行条件差的路段甚至要雇马驮运设备。
如今,这一场景正被科技改写。日前,四川电网在超高压、特高压线路巡检中正式投用机巢式无人机,标志着电力巡检从“机检”迈向“智检”的新阶段。
“现在只需在集控中心预设路线,无人机就能自主执行任务。”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自贡分部输电运检技术员王明山介绍,这种无人机可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和高清摄像模块,不仅能对铁塔、导线进行精细化巡检和红外测温,还能监测输电通道环境及地质灾害隐患,如同给线路做“CT”,让复杂地形中的隐患无所遁形。
相较于传统无人机,机巢式无人机具有航程远、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有效作业半径超50公里,可适应复杂地形巡航,穿透密林精准采集数据。实际作业中,仅需1名操作人员远程派单,1小时即可完成过去2人1车耗时2天的任务,效率提升近10倍。
从翻山越岭的人工巡检到“云端”智能巡检,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诊断,这场技术变革不仅解放了巡检人员的双脚,更以科技之力筑牢了电网安全运行的防线。
空地协同巡检系统
筑牢迎峰度夏保供防线
炎炎夏日,蓉城电网迎来年度保供“大考”。在长梁500千伏变电站内,一支特殊的“巡检铁军”正24小时待命——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力工人,而是由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摄像头组成的“数字巡检兵团”。
7月14日上午10时,随着运维人员远程指令的下达,一只名为“四哥”的机器狗正灵活地穿梭于设备区。只见它轻松跨越台阶、绕开障碍,精准停留在指定位置进行红外测温。在巡检过程中,它通过摄像头自上而下检查站内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温度异常,便立即拍照记录并传到后台以便维护。
“传统轮式机器人故障率高、出勤率低,难以适应复杂地形。”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超高压运检中心变电运维二班值班长刘永强介绍,这款新型四足机器人融合了RTK+激光雷达多传感定位技术,具备非预制位巡检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当遇到行人或障碍物时,能自动避障并重新计算绕行路线,确保巡检任务不间断执行。
刘永强还告诉小布,在长梁变电站启动投产过程中,“四哥”在重点设备巡检、重点区域巡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无人机也从机巢内腾空而起,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按照固定航线从上往下检查更高处设备的运行情况。固定安装的4K高清摄像头则如同“天眼”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迎峰度夏期间,每周对全站11000余个点位进行红外测温和表计识别,极大减轻了巡视保供压力,有力保障了电力稳定供应。”刘永强说,长梁站配备了四足机器人、无人机自主巡检、高清视频等智能化巡检装备,实现设备分层自主巡视,全面覆盖站内设备,避免巡视盲区。
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这套系统正在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下一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将实现巡检设备的自主路径规划和协同作业,让无人机、机器人真正成为配合默契的“最佳CP”。
在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这支“数字铁军”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着城市电网的安全运行。从人工巡检到智能运维的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为电网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
扎根地下
城市电力隧道的隐形守护者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电力巡检总是与高空作业的“蜘蛛侠”联系在一起。鲜为人知的是,在城市地下数十米的隧道中,同样活跃着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穿行于幽深隧道,精心守护着城市的电力“大动脉”。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地下输电电缆为成都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为了保障城市电网“主动脉”的安全运行,电缆运检中心的运检人员扎根地下,为电缆“做体检”“除病症”,确保其能稳定传输电力。
“1800公里的电缆每三个月循环巡检一次,运检人员每天至少要走3-4公里。在隧道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工作服常常被汗水浸透又烘干。”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五班班长苟杨告诉小布,通常运检人员到达电缆井口,在检测确认电缆隧道内的气体含量合格且安全后,要沿着爬梯依次向下进入数十米深的电缆隧道内。狭窄幽暗的隧道里,他们时常需要弯腰或蹲下检查电缆。
2022年,成都供电公司高标准建设110千伏圣坊线智慧电缆线路,在隧道内安装了接地环流监测装置、视频摄像头、智能巡检机器人、通风照明水泵控制箱、气体监测装置、电缆体征监测仪、红外双鉴动作探测器、局放监测终端等在线监测终端设备,通过一整套先进的在线监测手段,实现了电缆及隧道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异常主动告警和绝缘故障精准研判,为电缆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成都样板。
走进220千伏三圣变电站的地下隧道,潮湿的空气夹杂着电缆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隧道顶部,一条100米长的银色轨道静静悬挂着。随着“滴”的一声启动提示,一台造型精巧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缓缓启动,开始执行它的日常巡检任务。
“机器人具备可见光与红外摄像头,同时具备温湿度、有害气体监测功能,悬挂在隧道顶部吊轨上行进,可通过远程遥控实现电缆隧道的连续式自动巡检。”苟杨说,过去人工巡检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智能同事”,智能化巡检方式大大提升了隐患发现的及时性。
“从人工到智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运维理念的变革。”苟杨表示,未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还将持续开展输电电缆智能化改造,包括加大环流监测、视频监控等感知终端的投入力度,同时持续探索包括AI图像智能识别和环流波形分析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真正实现运检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远程实时掌握电缆运行状态的梦想。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感知,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这场由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共同驱动的智慧巡检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电力安全保障的维度。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璀璨如星,正是这些不知疲倦的“智能哨兵”,在天地之间织就了一张全天候、无死角的守护之网。
来源: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