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基本情况
单位基本情况
国网白山供电公司(以下简称“白山公司”)是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所属分公司,承担着白山市2区、4县(市)供电及朝鲜部分电力输送,管理维护220千伏输电线路22条、758.704公里,66千伏输电线路51条、1246.417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05条、2685.12公里。
图1 吉林省植被分布图
案例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影响,我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叠加的严峻挑战。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幅员1.7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3%,是我国首家国家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白山公司所维护管理的278条输配电线路中,有117条输配电线路穿越长白山林海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树线矛盾引起的线路故障时有发生,输配电线路长期承受着电气设备引发森林火灾和火灾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双重压力。
案例概要
为切实做好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防护工作,白山公司以“任务措施整改清单化、隐患排查治理图表化、工作内容执行手册化、提升管理效能数字化、森林火灾防治机制化”的“五化”管理为基础,管住“三个重点”、做好“三层防护”、做到“两个可控”、确保“两不发生”,构建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防护管控“53322”工作体系,打造森林防火示范区,有效消除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隐患,充分保障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及电力可靠供应。
二
主要做法与实践
一是持续推行“五化管理”。将任务措施清单化,建立森林防火安全责任清单、设备台账清单、树线隐患清单、整改措施清单及联系人清单,做到“底数清晰”、设备状态及隐患可控、在控;将风险隐患图表化,建立林地等级、设备状态、线路路径叠加的风险隐患及差异设防分布图,有针对性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将工作内容执行手册化,以手册形式固化预案执行、工作职责、宣传培训内容,确保落实到位、便于执行;提升管理效能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系统建立隐患、设备状态、治理过程数字化档案,实时更新、及时督办,形成全过程资料;森林火灾防治机制化,构建森林火灾防治五级联动机制、政企联防联治机制,实现总部、省级、市级、县级、班组动作划一、步调一致,确保第一时间与政府部门按预案分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逐步形成森林火灾隐患长效管理机制。
图2 五化工作法
图3 森林火灾隐患分布图
图4 与林业局联合下通知
二是管住“三个重点”。管住“重点部位”,通过穿林线路可视化建设、政企协调联动等方式,抓好长白山地区重要输、配电线路通道树线矛盾隐患治理,严防森林火灾事件发生。管住“重点时期”,在元旦、春节、清明节、国庆等森林草原防火重点时期,开展线路特巡强化线路运维。管住“重点环节”,强化施工过程野外火源管理,制定持续高温干旱、干燥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线路运行应急预案;强化规划建设源头管控,抓好输配电线路基建、迁改、改造及农网工程穿林线路差异化设计施工。
三是落实“三层防护”。通过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建立森林火灾隐患治理柔性团队,将线路巡视、缺陷登记、检修消缺、设备改造、验收评价全过程落实到人。运用无人机激光点云图模核对线路通道间距,按照树木生长周期进行修剪。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测装置等结合线路巡检机器人全时段监控重点部位。更换绝缘横担配合安装大通电容量避雷器,提升线路绝缘水平和抗雷能力。布置一、二次融合开关配合线路小电流接地装置,确保线路故障快速隔离。做到输配电线路设备隐患和线路火源危险点全部知晓“两个可控”,实现不发生输配电线路引发森林火灾事件,不发生森林火灾引起的输配电线路故障“两不发生”。
图5 无人机激光点云数据
四是打造森林火灾防范示范区。制度方面,编制示范区线路标准化管理规范,实现巡视周期、隐患管控、装置配置标准化;建立运维单位领导包保责任制,监督管理示范区线路建设及隐患消除工作。技术方面,实现示范区线路全线可视化,利用输电监控中心实现线路重点区域全天候监控,及时掌握线路运行状况;实现示范区线路无人机点云建模全覆盖,精准核查树线间距,巩固通道隐患治理效果。运维方面,创新绘制输电线路一张图,厘清穿林线路明细,明确隐患防范重点地段,制定穿林线路季节性差异化巡视标准,实现问题、隐患精准管控,闭环管理。以示范区线路为标杆引领,最终实现全域穿林线路森林火灾“零”隐患。
图6 一张图管理
三
成效与创新
01
成效
白山公司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防范当前火灾严峻形势为治理目标,全力以赴推进“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通过输配电线路森林草原火灾防护管控体系构建与实施,连续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事件,为吉林省连续40余年无火灾事件发生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保证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年节约资金约300万元。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防护管控体系构建与实践,不仅有效落实了人员责任,促使各单位积极开展隐患排查,而且对依法治企、合理合法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具有积极作用。
02
创新
1.创新管理模式。以森林火灾隐患管控制定的“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数字化、机制化”等“五化”工作法为基础,建立“53322”工作体系,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企联动,强化源头管控,强化排查治理,强化应急处置等多项措施,形成隐患排查治理“一账六案”,推进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建立。
2.创新管理手段。一是建立输电“一张图”管理,摸清每条线路基础数据、运行状况、隐患区段、隐患类型,精准制定线路防范区段、巡视周期、防范措施等,提升工作效率。二是实现森林火灾隐患管控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森林火灾隐患防治管控平台作用,容纳全部林区信息、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线路信息,多角度展示林区电力线路分布情况,实现设备与隐患数字化展示、隐患统计和治理统计,提升隐患治理工作效率。
总结与建议
(一)建立“五化管理”是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防护体系建设的基础
积极推进“五化”管理(清单化、图表化、数字化、手册化、机制化)落地。实现了彻查电力线路周边危险树木,做到隐患台账清晰、治理措施明确,确保了可能引起火灾隐患的周围植被与线路保持足够安全距离。明晰了重点火灾风险防范区域,确保全部风险可控、能控、在控。
(二)构建“53322”体系实现了输配电线路森林火灾隐患全过程闭环管控
实现差异化治理长白山地区重要输、配电线路通道树线矛盾隐患,提升了火灾易发时段线路运维水平,明晰了日常工作中防范森林火灾的具体措施,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齐发力,保证了不发生输配电线路引发森林火灾事件,不发生森林火灾引起的输配电线路故障。
(三)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是提升输配电线路本质安全的重要保障
应从输配电线路通道、设备本体、站端故障隔离措施、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定期开展隐患排查、隐患风险分级、隐患管控、隐患治理,综合应用激光雷达扫描、倾斜摄影、测距仪等技术手段对林区树线距离进行测算并建模,采用“安全距离+安全裕度”的方法,考虑通道内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速率排查是否存在隐患点,将森林火灾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输配电线路本质安全水平。
推荐单位:吉林省能源局
案例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李仕臣、吴鑫强、颜世平、杨松、时浩博、王春阳
来源: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典型案例汇编(2024年)》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