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地区林区分布广,植被类型复杂,山火风险高。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组建山火防治关键技术共产党员攻关队开展攻坚,形成一系列技术成果。
科技防火 林电共安
10月13日,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山火防治关键技术共产党员攻关队队员来到石棉县,在10千伏利约线城北支线安装了一台自主研发的基准火险综合监测站,组装风速传感器、温湿度监测模块及数据传输终端等核心组件,调试太阳能供电系统与信号天线,实现火险因子实时捕捉。
四川是全国山火高风险省份之一。四川电网35千伏及以下穿越林区线路长度超过2.5万千米,山火防治任务艰巨。四川电科院于2021年组建了山火防治关键技术共产党员攻关队,以技术突破解决山火防治难题,以成果落地服务生态与民生,开展了川西林区典型可燃物样本库建立、百千欧级高阻接地故障主动检测技术开发、无人机激光点云技术应用等一系列山火防治工作。
川西地区林区分布广,植被类型复杂,配电线路多穿越林区。线路通道周边的可燃物成为引发山火的重要载体。此前,因缺乏该地区的可燃物基础数据,运维人员难以判断山火隐患分布与蔓延趋势。这给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带来挑战。
4月初,四川电科院山火防治关键技术共产党员攻关队队长张华带领队员们来到川西高火险地区,在海拔1000米~3000米的林区开展线路通道可燃物普查行动。攻关队基于相关标准和火灾防治需求制订采样方案,在雅江县、石棉县选择了6条代表性线路,设置22个采样点,共采集可燃物样本125份,包含乔木30种、灌木12种、草本植物10种。
攻关队逐一测试所采集可燃物的含水率、燃点、热值、热释放速率等燃烧特性参数,科学分类建档,建立了川西林区典型可燃物样本库,为接下来基于植被特征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研究打下基础。
电力线路与树木、腐叶接触时会形成接地故障。这类故障产生的微弱故障电流难以被传统保护装置识别,往往在被发现时已引燃周边的可燃物,成为威胁林区安全的隐形火源。面对川西林区复杂的地形与植被环境,更灵敏的高阻接地故障检测技术攻关成为队员们的重要任务。
为摸清接地故障规律,2021年夏天,攻关队在雅江县连续开展接地故障模拟试验与分析,在一次次接地、放电、起火试验后,成功捕捉到故障波形特征。3个月后,攻关队提出了百千欧级高阻接地故障主动检测技术,突破了高阻接地故障信号极难识别的瓶颈。经过一年的技术迭代,百千欧级高阻接地故障主动检测装置研制成功,将高阻接地检测的范围从5千欧提高至100千欧。
今年3月份,攻关队再次来到雅江县,将高阻接地故障主动检测装置安装在10千伏麻唐线、麻孜线两条高火险线路上。目前,该装置在两条线路安全运行,已识别4处具备潜在火险的线路故障。
7月15日,在石棉县35千伏栗上线,一架无人机沿线路方向缓缓飞行。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以每秒30万点的速度开展三维点云扫描,最终用2小时建立了这条30千米长线路的数字模型。远在百余千米外的四川电科院实验室内,攻关队队员熊嘉宇将现场传回的点云数据导入线路三维点云模型缺陷识别系统。1分钟后,缺陷识别系统自动标记出2处导线对树梢净空距离不足的隐患,1处绝缘子串角度偏移大于5度的缺陷。该系统历经半年研发,于4月上线运行,可精准识别线路本体缺陷与树线距离类隐患。
年初以来,攻关队联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各地市级供电公司,完成全省200余条配电线路通道的三维建模,减少巡线人员的工作量。截至目前,攻关队已发现交叉跨越、树线距离不足等隐患600余处,为属地供电公司治理山火隐患提供了精准指导。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