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西北院积石山地震输电线路抢修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16来源:国家能源局

基本情况

案例单位基本情况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甘肃电力”)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承担着建设、运营、发展甘肃电网的任务,为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持续可靠的电力保障。甘肃电网位于西北电网中心,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西北电力交换的枢纽。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1%,排全国第二,属于高比例新能源大规模外送型电网。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西北院”),隶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具有工程设计、工程勘察2项综合甲级资质,同时具有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在能源规划研究、发电、电网、新能源、勘测、市政、环境等工程领域保持全面的行业技术领先优势。

案例背景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最大烈度8度。地震诱发民和县中川乡发生特大泥流次生灾害,导致750千伏官熙二线11#杆塔倾倒,750千伏熙州变75522刀闸气室放电,2座35千伏变电站失压,2台35千伏主变、2条35千伏线路、15条10千伏线路跳闸,停电影响台区1300个、用户36620户。

案例概要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强总理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全力抢修受损的电力、通讯、交通、供暖等基础设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西北院迅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抗震抢险指示精神,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震后18个小时实现灾区全面恢复供电,10天完成750千伏官煕二线抢修复电工作。

主要做法与实践

快速响应

集结抢险力量

地震发生后,国网甘肃电力立即启动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掌握受灾信息,有序开展抢险工作。震后3小时内,调集22支抢修队伍进入灾区,开展抢修复电工作,2台发电车先后到达震中医院和群众安置点,接入现场照明并保障救援用电,点亮了灾区的第一盏灯。抢险人员有序开展震区设备特巡排查,组织设备运维人员1140人,应用航空巡视、卫星遥感成像等技术装备,完成对距离震中100公里范围内142座变电站、316条输电线路和1300个配电台区的受灾情况普查。

中国能建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电力和能源建设技术优势,严格落实“十二个到位”,开展抢险救灾及调拨救援物资工作,选派经验丰富的员工驰援灾区,为震后电力恢复提供有力保障。中国能建西北区域总部、葛洲坝集团及所属电力公司和路桥公司、西北院、甘肃院、甘肃公司、天津电建等单位积极响应,共投入救援力量141人、31余台(套)装备,完成394套活动板房的安装及电源调试工作,为震后复电工作提供全面支撑,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能建人的责任和担当。

图1 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驰援甘肃地震灾区

攻坚克难

勇于技术创新

地震造成750千伏官熙二线停运,青海—甘肃联网主通道受损,严重影响西北电网的安全运行,电力通道恢复迫在眉睫。

中国能建西北院抢险人员研判震后现场条件,采用“工字钢挤密+块石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案,有效解决泥流灾害后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难题;创新应用金属装配式基础方案,现场“零”混凝土施工,基础施工时间由1个月缩短至48小时,有效节省抢修时间,成为本次快速完成电力恢复的关键。经过9天半连续奋战,750千伏官煕二线顺利完成抢修,创造国内750千伏线路抢修最快纪录。

图2 750千伏官熙二线电力抢修

细化保障

全力高效复电

抢险现场成立了由465人组成的8个光明服务站,在服务点设置“一键通”服务电话,按照“搭好一个、接入一个”原则,完成1.2万顶帐篷、1.6万间板房接电工作。安排人员每日开展用电检查及隐患处置,在帐篷、活动板房张贴安全用电告知书,指导入住人员正确使用电源,体现了电力企业关键时期“顾大局”“有温度”。

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抢险人员众志成城,克服灾区交通困难、严寒天气等不利因素,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点亮了3.6万余户灾区群众的希望之光。3小时内两座35千伏变电站恢复供电。经过18小时连续作战,受地震影响的1300个台区、36620个用户全部恢复正常供电,充分彰显了央企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极大鼓舞了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

图3 全力抢修电力基础设施

成效与创新

01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平战结合”能力

不断健全电力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抢修队伍拉练,定期开展大面积停电综合应急演练,加大应急资金投入,补充更新并定期检查应急装备,做到组织、管理、制度、预案、物资、队伍“六到位”。充分发挥指挥中心“平时业务中心、战时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健全信息共享渠道,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保证了本次应急响应的速度和突发事件处置水平,有效检验了各级应急队伍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02

提升抢险单位联动效应

强化“重点攻坚”能力

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抢险人员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加强应急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灾后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抢险能力,强化现场攻坚克难。国网甘肃电力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协调抢险物资,施工力量。中国能建西北院充分发挥设计单位龙头效应,勇于技术创新,创造性提出金属装配式基础方案和“工字钢挤密+块石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案,做到“方案最优、现场可行”。本次抢险过程中各单位的配合机制和技术创新方案,为后续电力抢险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03

细化供电服务保障

前移“优质服务”阵地

地震发生后,省、地两级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决策,调整地震发生后,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第一时间赴震区参与抢险救灾工作,为群众点亮了第一盏灯,创下了18个小时全面复电、10天完成750千伏输电线路抢修复电的“国网记录”和“能建速度”。在灾区构建“光明驿站+帐篷供电所+便民服务点”,设置“一键通”便民服务平台和故障抢修“直通车”二维码,确保群众“入住一户、通电一户”。搭建数据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安置点用电波动,预判故障点和风险点,提升隐患处理效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急服务典型经验。

总结与建议

(一)响应要突出“快”、措施要做到“实”

国网甘肃电力作为服务全省用电客户的前沿阵地和形象窗口,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组织响应有力是保障全省广大用电客户可靠用电、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更要体现国网担当。中国能建严格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应急管理部以及国家能源局等有关安排,组织所属各单位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做到人员到位、措施有效、处置得力,为本次抗震抢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本次抗震救灾中,国网甘肃电力和中国能建西北院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最强力量保障了灾区安置点用电。第一时间派员深入灾区抢险,通过设立光明服务站、流动供电所的形式细化服务举措,展示国网元素,贡献能建力量,体现了电力企业品牌形象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手段要突出“新”、方案要做到“优”

本次抗震抢险,中国能建西北院首次提出“金属装配式基础方案”和“工字钢挤密+块石垫层”地基处理方案,为快速复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后续电力抢修工作提供借鉴。建议继续推广金属装配式基础在电网救灾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加强设计优化,针对不同电压等级开展抢修基础的标准化设计工作,形成技术储备,建立应急抢险数据库,以应对突发的电力灾害。

(三)举措要突出“全”、服务要做到“暖”

本次抗震抢险,国网甘肃电力在应急响应、抢修复电、灾后重建三个阶段系统部署、超前谋划,各阶段均明确了相关举措和工作机制,发布了“24项举措”、建立了“一周一调研”“一周一例会”保障机制,亮出了流动光明服务站、应急充电站、便民服务电话“一键通”等新名片,在统筹抗震抢险、复电接电、灾后重建等工作上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让灾区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新时代电力人的服务精神和温暖真情。

推荐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公室

案例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团队成员:

国能建西北院团队:李志刚、杨林、谭海龙、张小力、王学明、鄢志华、管顺清、杨磊、吴彤、郭瑞、刘军、赵丹、文凡、谭浩文、戴玉权、杨婷

国网甘肃电力团队:张祥全、贺洲强、张晓刚、王利平、杨武、王跃、沈军云、吕浩、崔旭光、胡平、张学荣、杜志维、慕涛、胡强棚

来源: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典型案例汇编(2024年)》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