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单位

单元基本情况
国能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28日,目前在运火电装机容量515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97万千瓦,正筹建江门40万千瓦海上风电、黄茅岗120万千瓦抽水蓄能和三期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是装机容量世界第十、全国第四、广东第一的大型燃煤电厂。
案例背景
公司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雨量丰沛、夏秋两季台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厂址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属广东省台风登陆4个基本集中区之一,每年经历3—5次台风袭击和多次暴雨考验。公司自建厂以来,先后经历21次强台风、7次特大暴雨自然灾害,其中2008年9月24日“黑格比”台风期间,最高风速65米每秒(17级);2019年5月27日,日最大降雨量517.5毫米;雷暴天气年平均58.6天,年平均降雨量2162.62毫米。
案例概要
公司在成功抵御超强台风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有效提升了防台防汛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防控能力。2023年9月2日,第9号台风“苏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风速45米每秒,距离公司约60公里,达到强台风级,最大日降雨量155.5毫米,公司依照《防台防汛防强对流天气应急预案》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应对。

图1 “苏拉”威力使得海浪冲上防波堤顶部
8月30日台风生成后,根据路径预测,公司第一时间召开防台启动会启动防台预警行动,对照防台防汛工作任务清单,逐项布置各项防台准备工作;累计执行防台操作票92张、措施2526项,重点落实台风期间保障机组安全停运措施,7台机组、7台柴油发电机、7台事故交流润滑油泵试运正常并备用;提前调度码头所有船舶离港避风;厂内6台卸船机、4台斗轮机等户外大型设备锚定落实防风措施;做好水库调度安全管理,提前开启大坑水库溢洪道闸阀1米开度,保持最低水位46.4米,大坑水库应急物资检查正常,水库柴油发电机1台试运正常;试运现场200台固定排污泵、31台临时潜水泵正常可用,现场940处雨水井装配防堵护笼;组织对室外重要电机、控制箱等按照清单开展检查和防雨防风加固措施落实;核查各项应急物资充足,测试6部卫星电话、2部海事高频对讲机及108部对讲机通讯正常;检查1台救护车、2台工程机械抢险车等应急车辆正常可用,随时待命。9月1日台风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公司启动防台一级应急响应及防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全体干部员工分两组进行24小时值守,现场设置5处值班点分别由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带班值守,集控室、升压站等10处重点部位值守点人员392人。台风过程中,防台指挥部密切跟踪台风去向,实时发布现场风力、雨量等数据,每小时发布1条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信息。
台风期间,除锅炉区域保温外护、厂区树木部分损坏外,公司7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水库、大坝、码头等重要设施状态正常,未发生人身事件,有力保障了电网的安全供电。

图2 维护人员检查GIS排水井情况
二
主要做法与实践


抓好防汛系统设计
实现防灾减灾本质安全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气象特点,公司在建设之初便对防风防汛进行系统设计,并相应提高预防标准。
1.厂区总体防汛设计
厂区防汛按50年一遇设计。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厂区上游的大坑水库、鹅尾尖水库,起到截洪和缓冲作用。厂区设立了防洪坝、防浪墙、防浪堤(采用50年一遇设计,可防7米浪高),山体侧设置排洪渠、厂内铺设地下雨排水管网,分区分流排水,保证厂区安全。

图3 国能台山电厂厂区防洪设施示意图
2.厂区外围防汛设计
公司拥有两个水库,兼有防洪和蓄水功能。其中大坑水库,库容975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2.16平方公里,正常水位48.5米,设计洪水位50.31米,校核洪水水位51.13米,设计泄流量342立方米每秒,排洪通道分别向铜鼓河和港池排洪,防止厂区内涝。

图4 国能台山电厂外围防洪设施示意图
3.生产区域防台防汛设计
所有建筑物均按照防御37.5米每秒最大风速、3657.7毫米年最大降水量、设防烈度为VII(7)度进行设计;机组主变压器、桥式抓斗卸船机、圆形煤罐、厂内光伏等关键设备设计防风能力均达到58米每秒(17级)以上。

图5 国能台山电厂圆形煤场和防风抑尘网

健全应急体系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管理能力
1.持续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公司成立以董事长为主任,各分管负责人、主要职能部门及承包商的负责人组成的应急管理专项委员会,下设生产执行、保障支持应急指挥组(共有11个小组向生产执行组提供专业保障支持),同时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应急管理常设机构和24小时在岗的应急值守办公室。每年3月份定期召开公司年度防台防汛工作启动会,确保“思想、组织、措施、物资”四个落实和“人员、责任、工作”三个到位。

图6 国能台山电厂2024年防台防汛启动会议现场
2.持续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公司构建了由1个综合预案、29个专项预案、86个现场处置方案组成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区域气象特点,本地化制定“1+1”防台防汛管理制度、手册,专项应急预案2个、现场处置方案9个;全厂防台防汛定期工作371项,操作票合计92张,各项措施共2526项,覆盖全厂区域;执行中细化到54个班组,有相应执行操作签证和管理核查签证,确保每一项操作落实到位。每年结合实际及演练情况进行动态修编,以定期工作及操作票为载体,推动防台防汛工作落实,实现措施日常化、定期化。
3.持续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公司严格执行全厂人员四分之一24小时值班和主要负责人双值班制度,配置有108套应急对讲机和6套卫星电话、2套海事对讲机等应急通信系统,着力于预警报警和应急体系全面响应机制建设,每天8时组织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进行值班应急呼叫和应急对讲系统测试,确保体系运作正常,应急信息传递快速有效,可实现15分钟内快速响应、到位的应急机制。应急响应期间,公司主要负责人在应急指挥部及分区域24小时值守,指挥部内部大屏幕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各项指令,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整体规范有序。
4.持续健全应急响应联防、联动机制
持续健全联防、联动机制,多方面、多途径保证台风及汛期区域安全,先后与地方海事局、气象台、市医院、台山核电、珠海港等单位企业签订联防联动协议,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形成区域合力。针对船舶防台每年定期召开地方海事局、船舶方参加的三方港区船舶码头防台会议,协调防台事宜。

图7 “江门市海上搜救综合应急演练”在台山电厂举行

强化日常培训演练
提高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公司每年3月份组织防台防汛预案专项培训,要求各级员工熟悉自身责任和任务;规范公司、部门和班组三级应急演练,要求各级组织每年均要组织一次防台防汛相关实战演练,包括防台、防强对流天气、防垮坝、防水淹厂房等各种场景,过程中设置触电、机械伤害等人身伤害事故场景,要求实操心肺复苏、急救包扎等应急处置措施,有效提高人员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实战能力。

图8 演练过程实操中心肺复苏
三
成效与创新

01
建立防台防汛工作备案机制
公司自2021年建立防台防汛工作备案清单机制,逐步优化形成7个方面47个固定项目,其中动员部署6项,制度标准5项,演练培训4项,设施清单9项,应急通讯与物资7项,专项检查16项。通过定期工作清单化管理,不仅提高预防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而且通过不断优化,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图9 防台防汛工作任务清单(7个方面)

图10 防台防汛工作任务清单(16项专项检查)
02
实现小区域气象预警
公司联合江门气象台在厂内建有两套WP3103型自动气象站,并对码头、水库等重点部位加设7套风速仪,3套雨量监测仪,实现对区域内风速、风向、雨量等主要气象信息的实时监测;通过建立气象信息企业专属微信号、应急群等手段,可将各类日常预报、短临预报、预警提醒、趋势分析等气象信息直接推送至公司全体员工手机端,为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创造必要条件。

图11 实时气象监测系统画面
03
创新性研究应用各类防灾减灾装置
1.可拆卸防洪挡板
针对雨汛频繁,研究创新设计出可拆卸防汛铝合金挡板代替防鼠板和防汛沙包,不仅挡水效果良好,而且解决了频繁搬运沙袋工作量大的问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图12 可拆卸防洪挡板
2.雨水井防堵护笼
为解决雨汛期间雨水井盖堵塞问题,创造性设计出防堵雨水井盖改进方案,有效防止雨汛期间落叶堵塞雨水井口,提高厂区排水能力。

图13 雨水井防堵护笼
3.防台门闩
为确保在台风来临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室内人员和设备安全,针对输煤系统转运站大门沉重、受风面积大、难以完全关闭的实际情况,设计可内外操作防台门闩,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能、易操作性、适应于各类户外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图14 防台门闩
总结与建议
国能台山电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秉承“长期坚持高大远深、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守住底线,打出高度”总体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基于风险、事前预防”的原则,通过不断总结历次防台防汛经验教训、精准有效的组织管理、坚持防台防汛工作备案清单机制体系化运作、科学的预警机制、高效的应急响应以及全面的物资准备,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有效提升防台防汛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防控能力,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和能源保供的平稳有序。后续将重点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及防灾减灾技能培训,持续开展防灾减灾隐患排查治理等重点工作。
推荐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案例单位:国能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王忠宝、韩敦伟、冯刚、李世涛、万云、陈立春、杨铁强、解奎元、祁镭、孟立军、黄大昕、刘长瑞、马连洪、施梁、吴万键、高小春、徐宁翔、管慧博、庄才银
来源: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典型案例汇编(2024年)》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