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气会增加电力设备隐患排查难度。陕西西安供电公司投用无人机和四足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同步排查输电线路和地下电缆隐患——
“空地一体”巡检线路 隐患处置精准智能
10月30日,在陕西西安330千伏乐北二线一基铁塔旁,一架无人机按预定路线缓缓升空,执行架空线路特巡任务。它搭载着高清变焦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在60米高空精准巡航,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2000米跨河段线路的扫描。与此同时,在附近的电缆隧道内,一台四足巡检机器人稳步前进,同步巡检该线5.3千米长的地下段电缆。机器人背部搭载着高清摄像头与多参数传感器,逐一对电缆接头开展红外测温和局部放电检测,并将关键数据上传至西安供电公司智慧管控平台。
进入秋季,西安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给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考验。“雨天过后,隐患排查的难度和紧迫性都大大增加。”西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副主任陆震介绍。
此前,雨后巡检主要依靠人工徒步和地面车辆配合开展,受地形限制较为明显。山区路段经雨水冲刷后,道路泥泞湿滑,巡检人员徒步上山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风险。电缆隧道内则容易出现积水、设备受潮等问题,需要人工逐段进入排查。
“强降雨后要全面巡检20多千米线路,需要4名工作人员至少一整天才能完成。”陆震说。同时,传统巡检方式难以准确发现杆塔顶部、绝缘子上部、线路接点等部位的隐患,且人工记录、整理、分析数据耗时较长,可能会错过隐患处置的最佳时机。
10月,西安供电公司组建专项团队,采用“空地一体”协同巡检模式,投用无人机和四足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同步对电缆沟道和输电线路开展隐患排查。
“空地一体”协同巡检模式显著提升了雨后复杂环境下的巡检效率与精度。无人机主要负责高空、山区等重点区域,巡检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3倍以上;四足巡检机器人专注于电缆隧道作业,20分钟即可完成原本需要1小时的人工巡检任务。西安供电公司智慧管控平台对两者采集的数据开展实时融合分析和智能研判。一旦识别到线路过热、局部放电等隐患,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并自动生成包含隐患类型、具体位置和风险等级的可视化报告。这种协同巡检模式推动设备运维进入“智能诊断精准、风险处置高效”的新阶段。
目前,“空地一体”协同巡检模式已在西安电网330千伏线路上实现大范围应用,单次设备运维所需时间较以往缩短68%,异常监测准确率保持为100%。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