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造”无人机领飞辽阳低空经济-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金巡奖_风光无人机智能巡检大会
新闻中心

“电网造”无人机领飞辽阳低空经济

发布时间:2025-07-18来源:

在辽宁辽阳,电网企业以无人机应用为牵引,打造从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新路径——“电网造”无人机领飞辽阳低空经济


近日,辽宁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7月14日,16架无人机从辽阳沿河关键点位升空,沿着两河两水库开展75千米输电线路巡检,为电网应对夏季高温、极端天气等多重考验打下基础。


当前,低空经济正加速走进公众视野。近年来,辽宁依托航空航天产业及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多点开花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在辽阳,一条以电网应用为牵引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加速成形。辽阳供电公司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不断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助推城市发展、产业升级。


蓄势起飞:从自制飞行器到无人机产业链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辽宁加速布局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预计2030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发展低空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深厚的航空制造底蕴、完善的装备制造链条、领先的科研院所支撑,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


“电力行业在规模化应用无人机方面较为成熟,辽阳形成了以电力行业为驱动的无人机产业发展模式。”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负责人王书礼表示。


为适应电网数字化转型需要,空间技术与电力业务融合起步较早。目前,无人机、直升机等低空航空器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抢险救灾、电网建设等多样场景。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无人机技术迭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10年,无人机进入辽阳电网。那一年,从部队退伍的刘东兴进入辽阳供电公司运检班组。东北的冬天很冷,供电员工们巡检线路时拿着望远镜,手总是止不住发抖,只好躺在雪地支起胳膊观察杆塔。在部队学无线电的刘东兴就琢磨能不能制造小飞行器,替同事们“看”缺陷。于是,他开始一个人在地下室动手“造飞机”。当年年底,他就研制出适用于电网巡检的专用无人机。从能巡一基到两基,再到5千米,经过十余年攻关,无人机经过三次迭代升级,在辽阳电网中逐步推广,打下了产业发展的基础。


2024年,辽阳供电公司整合资源,成立低空经济智创基地,开展无人机保养、检测、维修及飞手培训;联合大学、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打造特种无人机装备制造产业链;与政府相关部门深度合作,为公安、交通、森林等提供业务辅助。基地集“研、培、修、售、保”于一体,具备年维修无人机1500架、培训取证500人、特种无人机制造220架的能力。


人才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随着产业链日益完善,相关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来说,这种感受更为强烈。“无人机操控、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维修保障等都存在人才缺口。”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吴刚列举了一组数字,“拿维修来说,目前我国拥有无人机约1000万架,而维修企业只有约1000家,几乎都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维修人员缺口在100万人左右。”


校企联合,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今年5月,辽阳供电公司与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我们正在申报开设无人机专业,将在课程中引入电网企业技术标准与实际项目,精准对接无人机操控、智能装备维护岗位需求,为辽阳低空经济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吴刚说。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单杰近期在低空经济智创基地完成了两周半的实操培训,在他看来“技多不压身”,无人机产业发展前景好,这门技术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飞稳又飞好:从创新破题到模式推广


走进低空经济智创基地,在无人机研发中心,碳纤维复合材料被机械臂裁剪成机身部件;在集中检修中心,一架架无人机通过各项性能检测;在培训中心,学员正操控无人机开展实操训练。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的低空经济智创基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研发,让已经是低空经济智创基地负责人的刘东兴忙碌而充实。“无人机技术作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交叉领域,科技含量高,需要依靠产学研用多方力量。”他说。2017年起,辽阳供电公司将无人机研究方向转向适应复杂电力作业环境的特种无人机,先后获得了6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


王书礼认为,未来无人机将向着智能化、绿色化、深度场景融合三个方向发展。在这方面,电力行业是块较成熟的“试验田”。


5月6日,辽阳供电公司与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东能(沈阳)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无人机科创联合体实验室,联合打造加载涡轮混合动力系统的长续航、大载重等特种无人机。


“我们将长航时目标定在3小时,大载重无人机的最大载重量是1.2吨,约是一基10千伏水泥杆的重量。这个航时和载重量在山区应急抢险等场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辽阳供电公司科技数字化部主任刘盛琳介绍。目前,新型长航时大载重无人机已经攻克结构安全性验证、油电混动技术能耗比计算等方面多项技术难关。技术、产品“上新”,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信心。


无人机如何飞稳又飞好?“科学合理的空域管理是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东北空管低空飞行服务站站长辛春贺说。辽阳供电公司构建空域管理平台,联合东北空管低空飞行服务站,实现飞行监控全流程合法化、线上化。“辽宁拥有全国首批的两家A类低空飞行服务站,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健全,电网企业先试先行,探索电力巡检空域规范化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辛春贺表示。


飞出新场景:从电力巡检到城市低空服务网


6月14日上午,在辽阳县,一架无人机沿太子河巡查水位、河岸护坡、障碍物堆积等情况。“无人机高空视角广、机动性强、排查隐患效率高,自6月初起已完成4条关键河道、沿河19个村庄坑塘水域飞巡,消除了人工巡查‘真空地带’。”辽阳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健说。


高效助力城市治理得益于辽阳供电公司“城市低空网格化”的管理理念。该公司以“4千米半径、40分钟飞行时长”为范围,在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划分10个网格,在东部山区设备稀少地区部署特种无人机,以“网格机场+单兵+特种无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域全专业巡检。未来,这样的网格将增加至67个,形成覆盖辽阳的城市低空服务网。


“在电网层面,网格内输、变、配电例行巡检完全实现‘机代人’;在社会层面,我们将单兵无人机、固定式机场及远期网格化部署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辅助治安管理、交通管制、森林火灾隐患监测等工作,为政府相关工作提供无人机服务。”该公司运检部副主任徐朗铭介绍。


在城市上空,无人机化身“空中哨兵”,实时监测火情、精准投放灭火弹;变身“移动天眼”,辅助公安部门高空巡逻布控、快速锁定目标;在交通领域扮演“空中交警”,立体巡查路况、高效处置事故……这些“跨界联合”正在打破产业边界,打造立体化安全保障网络。


“电网企业不断拓展无人机应用行业边界,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可借鉴的技术范式,让无人机这类新质生产力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赵健说。


眼下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依托输、变、配无人机资源,覆盖灾前启动、灾情勘测、灾损评估、灾后决策的新型应急巡检体系为政府、企业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地下室里的自制飞行器到覆盖电网的智慧巡检系统,再到产学研协同推进装备制造,小小无人机牵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推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电网企业向天空要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