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往,运维人员翻山越岭巡检输电线路,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近年来,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许多专业场景中提升了工作效率。2020年4月,济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成立创新团队,选拔业务骨干,围绕无人机技术在输电运检领域中的应用开展创新攻关,提高作业安全性与效率。
“目标已确认,无人机自适应巡检启动。”5月30日,在位于曲阜市王庄镇离河村的220千伏仓铁线一基铁塔附近,创新团队队长杨鹏和队员刘元旭采用基于视觉识别的输电线路无人机全自主巡检技术巡检线路。两人通过实时回传的画面关注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当天,他们完成了80基铁塔的巡检。
这项技术由杨鹏带领团队研发,就像给电力无人机装上了“大脑”。通过轻量化部署目标检测算法,无人机能自主规划最优巡检路径并完成巡检,具有自主飞行、智能拍照、缺陷智能分析等功能。“过去,无人机巡检需要人工完成三维扫描、航线规划、照片上传、缺陷分析等操作流程。现在这些操作都由系统自主完成,进一步提升线路巡检智能化水平。”杨鹏说。
无人机给输电巡检工作插上了“翅膀”。创新团队还探索无人机在输电线路检修作业和防外力破坏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济宁市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各类施工增多,输电线路下方有时会有吊车和大型特种车辆开展施工。输电运维人员需要在这类线路上挂装警示灯,以提醒施工人员作业时与线路保持安全距离,保障线路运行安全。2020年6月15日,创新团队骨干姚海滨参与了220千伏澳威线挂装警示灯带电作业。作业人员身穿绝缘屏蔽服,通过绝缘软梯向上攀爬,逐渐靠近导线。六名员工用时1个多小时安装了两个警示灯,效率较低。姚海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无人机可以升空,能不能顺道把警示灯装上?”姚海滨向创新团队队员提议。大家经过多轮试验与改进,用时两年研发出无人机挂装警示灯装置。作业人员提前在无人机上固定好警示灯,操作无人机从线下接近带电导线,通过“Y”形挂装装置确定警示灯安装位置。警示灯从下方碰到导线后,顶部两个支脚自动闭合,确保警示灯悬挂稳固。该装置大幅降低作业风险,节约了人工成本。相关成果获得全国电力巡检技术创新应用“金巡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
以往,输电线路绝缘子零值检测主要靠人工登塔后使用火花间隙法开展。这一方法耗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高空作业风险。今年年初,创新团队采用无人机挂载绝缘子检测机器人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地面作业人员的控制下,机器人通过履带沿绝缘子串行进至指定位置,用检测探针检查绝缘子内部,并将电阻值等数据实时回传至地面,辅助作业人员判断绝缘子内部是否存在缺陷。“机器人检测一片绝缘子仅需四秒,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杨鹏说。
依托济宁供电公司“滴滴创客”全员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鼓励队员“谁有问题谁发单、谁有方法谁抢单”,激发大家的创新潜能。
2024年6月,针对汶上县供电公司提出的老旧柱上断路器升级改造成本较高的问题,创新团队两名成员成功抢单。他们多次勘查现场,给老旧断路器加装了自主研发的核心控制电路板,节约设备改造成本。今年1月,创新团队对输电运检中心一名员工提出的“无人机携带高空作业绳索操作难度大”问题进行抢单,完成“提高无人机操控高空作业绳索成功率”项目研究。相关成果获评2025年中国质量创新与质量改进成果发表交流系列活动质量管理小组(第一期)“示范级”成果。
5月20日,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2025年架空输电线路智能运检作业创新技能大赛中,创新团队参赛队员获得团体第一名,队员陈硕获得个人第五名。
备赛期间,无人机主操作手魏飞翔、陈硕、孟凡强每天早上在训练场地反复演练机器人吊装、无人机避障等环节。遇到天气炎热时,机器人操控台表面温度超过60摄氏度。为了攻克“无人机精准悬停”技术难题,参赛队员连续十天反复操作,持续调试机器算法。经过上千次测试后,大家优化了控制参数,确保无人机挂装精确,机器人检测精准。
竞赛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应变能力。参赛队员定期组织模拟答辩会,从技术细节到表达逻辑,全方位开展压力测试。在一次答辩会上,队员对抗强电磁干扰技术的阐述不够清晰,被教练多次打断。大家连夜重构展示框架,用动画模拟干扰场景,用数据对比展示技术优势,最终在正式发布时获得评委一致认可。
队员们将比赛经验反哺一线作业,提升整个团队的训练水平、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创新团队累计研发创新成果5项。团队中一人获评“齐鲁工匠”,一人获评齐鲁首席技师,一人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