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控发现,220千伏上紫乙线N11杆塔大号侧线路保护区内有施工机械,请注意落实现场安全管控措施。”6月18日,在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监控人员正在向输电运维班组传达远程监控发现的异常信息,以及时消除影响线路运行的潜在隐患。这是该局技术团队依托“三步策略﹢五大创新”,为输电通道装上的“CT智能扫描仪”。目前,“扫描仪”系统网络已安装9934套视频监控,覆盖佛山全境的574回输电线路,有力推动了输电运维由“人工巡检”向“AI智巡”全面升级,大幅提升了输电线路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实现了输电通道远程巡视的“全透明”。
佛山电网作为珠三角电力输送的“中枢神经”,一直以来长期面临输电线路“身份混乱”难题:同一铁塔最多承载6回线路,相邻杆塔路径错综交织,导致监控台账重复、远程巡视盲区等问题频繁出现。佛山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技术骨干邵校嘉坦言:“以往,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就如同‘蒙眼走钢丝’,现在我们通过厘清数字底图、织密监控网和特殊区段精准管控的‘三步走’策略,构建起了输电通道全息管理体系。”
面对“同塔同路径”底数不清的历史难题,生产指挥中心技术团队以精准数据为突破口,依托激光点云测绘、智能算法分析等技术,通过精准定位每一基杆塔的坐标,对同塔、同路径杆塔进行锁定,厘清了全局输电线路通道的脉络,完成了全域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的数字建档,为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底图”基础。
在监控网络建设方面,团队创新实施“一区段一巡视”智能派单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识别监控覆盖盲区,再由生产指挥中心联动输电管理所,及时开展设备补装工作,从而不断完善监控网络。
针对防外力破坏、防山火等特殊区段,生产指挥中心构建了“数字标签﹢三重联动”管理体系,建立起特殊区段三维标签体系,打通了电网管理平台、生产指挥系统与现场设备数据流,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协同。在此基础上,团队还进一步推行“一区一策”的精益化管理,即为每一个区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自动生成差异化运维方案,完成了输电线路运维从“粗放巡查”到“靶向治理”的跨越升级。
在“三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佛山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环环相扣的五项创新成果:全局拓扑智能分析、监控覆盖动态管理、巡视报告智能生成、特殊区段精益管控以及监控策略自主优化等五大功能模块。这些成果形成的技术闭环,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执行的全流程数字化。
“我们基于KML文件解析与Python技术,对输电线路同塔、同路径进行高效辨认,从而实现了全局拓扑的智能分析。”生产指挥中心技术骨干黄鹏辉现场演示了系统运作:当两基杆塔的距离临近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标注为同塔;若相邻杆塔编号连续,且存在同塔情况,则判定为同路径。利用该项技术,团队已整理出覆盖全局的输电线路拓扑图谱,解决了长期未厘清的基础数据问题。
监控覆盖动态管理、巡视报告智能生成两大功能模块,在实现监控盲区自动预警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人工操作时间,提高了远程巡视效率。团队将地理信息与监控设备ID进行智能匹配,自动识别出了268处智能输电线路监控覆盖的盲区。在报告智能生成模块上线后,系统通过视频截图智能分析,将人工操作时间缩短了80%,单次远程巡视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8分钟。
同时,生产指挥中心团队还首创“标签校核﹢策略智控”,开发了特殊区段精益管控、监控策略自主优化功能模块。在特殊区段精益化管理中,团队运用Python技术实时比对电网管理平台、生产指挥系统与现场设备数据,首次实现特殊区段标签数据的100%联动,消除了“系统虚标、现场实况脱节”的管理痛点。以此为基础,系统视频监控策略还能开启“自动修正”模式,将防外力破坏、防山火特殊区段的图像采集频率加密至15分钟/次,普通区段则优化为1小时/次,标志着输电安全防护迈入“智能阈值管理”新阶段。
来源:中国电力报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