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巡线员工拥有“三双眼睛”-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金巡奖_风光无人机智能巡检大会
新闻中心

当巡线员工拥有“三双眼睛”

发布时间:2025-02-06来源: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在河南省新乡市,大街小巷的灯笼在寒风中轻晃,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崭新喜庆。一大早,记者跟随新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检修专责郭玉良一道前往220千伏新鲲Ⅱ线所在地——新乡县合河乡。沿着宏力大道、新王线一路向西,城市紧凑的高楼大厦逐渐被稀疏的低矮平房取代。车窗外,田垄上的小麦已冒出嫩绿的新芽。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郭玉良一直从事线路运维、检修工作。当被问及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诀窍时,他笑着说:“这么多年来,巡线工作有很多变化,巡线员工的‘一双眼睛’变成了‘三双眼睛’。”


这天,输电运检中心组织6名巡线员工和2名无人机飞巡员工全面检查线路运行情况。他们大多是青年员工,有的还是第一次在春节假期参加保电。郭玉良放心不下,决定到现场看看。


什么是巡线员工的“三双眼睛”?郭玉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名巡线员工。他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灰绿色工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王师傅。王师傅名叫王学恒,正站在新鲲Ⅱ线的一基铁塔附近,仰头用望远镜观察着。紧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和一支笔,认真记录着什么。面对记者,王学恒有些紧张,不时搓着手,两颊被寒风吹得通红。


王学恒手中紧握的红本子是检修工作记录本。他用冻得通红的手指翻开最新一页,上面写着:新鲲Ⅱ线11~12区段跨越110千伏新境线18~19区段,距离6米。“这里的6米指的是新境线的地线与新鲲Ⅱ线对地距离最近的导线间的距离,是我刚刚目测的结果。”王学恒说。


输电运检中心主要负责新乡75条220千伏共1343千米输电线路,及228条110千伏共2327千米输电线路的运维、检修等。春节假期期间,客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该中心提前成立保电小组,梳理重要保电时段,编制电网保供电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其中,巡线安排是方案中的重点。几位员工当天巡检的新鲲Ⅱ线始建于1983年,连接220千伏新乡变电站和220千伏鲲鹏变电站。该线路全长20多千米,分为6个巡检区段。


“王师傅巡线经验丰富,今年是他第10年在春节假期值班了。背上工具包,揣上检修记录本,王师傅工作的‘家伙什儿’就齐全了。”郭玉良说。这就是他提到的第一双“眼睛”——巡线员工的“火眼金睛”。


与王学恒不同,输电运检中心青年员工潘明杰在春节假期巡线用的是另一双“眼睛”——无人机。言语间,一旁的潘明杰操作无人机完成了新鲲Ⅱ线几基铁塔的巡检。不一会儿,螺旋桨的嗡鸣声再次划破田间的寂静。无人机在导线间灵活穿梭之际,潘明杰全神贯注地操控无人机手柄,紧盯操作界面上的各项参数。


“110千伏、220千伏线路铁塔顶部及导线位置较高,肉眼难以关注到每一处细节。考虑到节日期间客户用电负荷较高,我们提高了飞巡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绝缘子破损等缺陷。”潘明杰介绍。他操作的无人机自2017年起在输电运检中心推广,如今已成为巡线的标配。


为了找到郭玉良口中的第三双“眼睛”,记者跟随他离开巡线现场,前往20多千米以外的输电运检中心监控室。


推开监控室大门,只见输电运检中心监控班青年员工张静怡正坐在电脑前,通过输电集中监控中心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查看220千伏输电线路运行情况。


“今年春节,我和班组其他两位同事轮流值班。我们通过多个系统和平台查看线路运行情况,发现线路故障或隐患后,第一时间在输变电集中监控微信群反馈,属地运维人员会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张静怡说。输电线路上的视频监控设备为监控班员工提供了全天候的“云端”视角,成为巡线员工的第三双“眼睛”。


记者看到,当天10时49分,张静怡在输变电集中监控微信群上传了一张塔内摄像设备抓拍的图片,图片显示铁塔本体附近有大型吊车施工作业。这基铁塔所处的位置位于封丘县,属地运维人员张亮第一时间回复,20分钟抵达现场,发现110千伏孔娄Ⅱ线一基铁塔附近正在搭建养殖场。他在现场值守,确保施工期间大型设备与输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灯笼映红窗棂。城区灯火如星河蜿蜒,注视着这般光景的,是巡线员工的“三双眼睛”。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所有:UAV FORUM 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