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国网湖南:累计完成700余条线路抗冰改造

发布时间:2025-11-18来源:

多种科技手段筑牢抗冰防线


11月12日,国网湖南超高压输电公司员工在湖南常德更换了500千伏岗艾线三段地线。此次施工提升了线路的防覆冰、防舞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线路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运行可靠性。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是大面积的低山和丘陵,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北方冷空气到达南岭后,因山脉阻挡和南方暖湿气流对冲,形成相持不下的南岭静止锋,导致湖南冬季易出现冻雨,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电网抗冰防舞动能力。


湖南冬季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大。为精准预测电网设备覆冰情况,国网湖南电力坚持灾前预判,通过强化预测预警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11月11日,在国网湖南电力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各地复杂地形叠加上不同颜色区块,动态显示在分析屏幕上,反映出未来7天的覆冰预测结果。“我们建立了5类典型微地形覆冰模型,并依托自建的运算能力达2000万亿次每秒的超级计算平台,将预测精度提升至30米级别。”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吴传平介绍,“每年11月,我们都会发布冬季覆冰长期趋势预测,为物资调配与人员安排提供依据。进入覆冰警戒期后,我们每日开展滚动预测为应急响应争取准备时间。”


同一天,在国网湖南超高压输电公司智能监控大厅内,工作人员米承轶查看智能观冰装置传回的数据,实时监测±800千伏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工程情况。屏幕上动态更新着503套智能装置传回的数据。“这些‘千里眼’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精准捕捉冰情变化,是我们决策的‘数字参谋’。”米承轶说。预计到今年年底,国网湖南电力部署的智能观冰装置将增至836套,进一步扩大冰情监测覆盖范围。


山区的微地形、高海拔区域更容易出现覆冰情况,给冰情监测和线路巡检带来挑战。为提升复杂地形巡检质效,国网湖南电力持续推进巡检模式的技术升级,应用智能监控平台接收和查看灾害预警信息;深化“人工+无人机”协同巡检模式,在重点区段结合无人机巡检数据,构建起“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实现雨雪冰冻灾害隐患动态跟踪和智能预警。


今年年初,国网湖南防灾减灾中心联合线路运维单位,在位于平江县岑川镇的1000千伏荆潇线某区段开展了交流特高压导线不停电地线融冰演练。本次演练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预期,标志着交流特高压地线融冰相关技术和装备已具备运行条件。


为应对寒潮天气给电网运行带来的挑战,国网湖南电力持续开展防冰融冰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设备应对能力。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各类预测因子,连续多年在冬季开展野外试验与模拟实验,积累了丰富的运行数据和工作经验。在技术研发方面,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出特高压导线不停电地线融冰装置、主网融冰装置和配网融冰装置三个系列产品,覆盖10千伏至1000千伏电压等级,这些交直流融冰装备目前已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在标准建设方面,由国网湖南电力牵头编制的《架空输电线路直流融冰技术导则》获批发布,为行业提供了规范化的技术指导。通过持续攻关,该公司攻克交流特高压和直流特高压地线融冰技术难题。目前,湖南电网具备11个特高压重冰区段的地线融冰能力,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以来,湖南电网累计完成700余条线路抗冰改造,易覆冰区域设备抗冰能力显著提升。国网湖南电力将继续探索机械除冰、超声波除冰等新技术,优化分级分类除冰预案,推动实现精准、高效的除冰目标,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