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中核海南核电厂取水明渠改造成功抵御致灾海生物入侵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24来源:国家能源局

基本情况

单位基本情况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位于海南省昌江县,濒临北部湾,现已建成两台650兆瓦核电机组,并正在建设两台“华龙一号”机组和一台“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均已于2021年正式开工建设,形成“双龙齐飞、三堆共建”的格局。作为海南一号能源工程,海南核电基地每年为海南省提供90亿—100亿度电的清洁能源保障,约占海南全省用电总量的30%,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源性缺电问题,有效改善了海南省能源结构。同时,已建成双机组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04万吨、二氧化硫2.6万吨、氮氧化物2.2万吨,减排效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07万吨,助力海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海更清,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是中核集团先期在琼落户企业,同时是海南省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在海南建设清洁能源岛背景下,大力发展和推进核电关联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核技术应用产业,其中在海南核电工业用海领域利用温排水培育优质白蝶贝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是核电与生态环境共融共生的良好实践。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海南核电将持续充分发挥央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并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样板工程。

案例背景

现阶段,我国核电厂均沿海布置并采用海水作为冷却介质,通过水泵抽吸输送至电厂生产系统,将电能生产过程中系统和设备产生的热量导出,然后返回大海,取用海水的设备设施构成了电厂冷源系统,由于海水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电厂安全生产,故冷源系统安全运行极为重要。

但近年来,国内核电厂发生了多起海生物以及漂浮垃圾等杂物入侵取水系统事件,使得过滤装置堵塞、水泵吸水困难等事件时常发生,严重时还造成了机组非计划停运,对电网安全形成极大隐患。对此情况,上级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从2015年起多次发文要求电厂重视冷源安全、提升堵塞物防控能力,尤其是2023年红沿河核电再次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堵塞取水流道并造成4台机组停运事件。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等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单位“科学精准改进取水安全相关工作……杜绝多机组同时停运事件发生,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保障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稳定”。

案例概要

海南核电冷源系统流程如下图1所示:海水进入取水明渠(CA),通过取水闸门井厂房(CB1),进入隧洞(CB2)至联合泵房(PX),到达循环水泵及重要厂用水泵入口。

图1 海南核电冷源系统流程

2016年10月19日,受台风“莎莉嘉”影响,冷源系统取水明渠进入大量生活垃圾、海生物等杂物,造成鼓网堵塞并最终导致汽轮机跳闸、反应堆停堆。

图2 泵房内打捞的杂物堆积情况

2018年4月7日,取水海域海藻大面积暴发并涌入取水明渠及泵房,堵塞取水过滤设备设施,最终双机组停运。

主要做法与实践

针对冷源系统频繁出现的杂物堵塞问题,海南核电开展了以明渠改造为主的、全面的冷源防控能力提升与工程实践行动,防控对象主要为海藻、水母为代表的海生物以及海漂杂物等,并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作思路

海南核电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即先了解堵塞物,再研究防控方法:

图3 海南核电冷源管理提升工作思路

主要做法

1.组建冷源专班,健全工作机制

海南核电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多专业人员参与的冷源工作专班,并首创冷源工程师负责模式,高效开展冷源防控工作。

2.探索堵塞物甄别和评价新方法

要做到防控有的放矢,就应首先了解防控对象。海南核电在实践中摸索出基于堵塞风险的新的堵塞物甄别和评价方法,并形成了指导防控措施的风险性海洋生物时序表和风险月历。

图4 新的堵塞物调查和评估方法(新方法;与原海洋生态调查的区别)

3.建立堵塞物监测预警系统

海南核电配置水面、水下监视设备,引入气象、水文和卫星等数据,创建了国内首个多源输入冷源堵塞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堵塞物的早期发现、实时监控和预报预警。

图5 取水口堵塞物监测预警系统(左:监测预警首页;右:声呐扫描)

4.主动导避防控

海南核电通过分析确认了明渠直堤式布置和拦污网选型不当是冷源系统堵塞频发的主要原因,为此从2017年开展了包括导流堤和拦污网数模物模、泥沙冲淤及漂浮物轨迹模拟等专题在内的海工设计优化工程,并提出取水构筑物对堵塞物的主动导避防控理论。

图6 海工优化工程专题研究(左:防波堤物模;右:漂浮物轨迹模拟)

5.取水参数一体化监视

为快速干预、精准控制,海南核电在取水流程中增加了除污机、鼓网等过滤设备的水位、差压等远传信号,并建立了一体化监视系统,有效提高了冷源应急干预能力。

图7 关键参数一体化监视画面

6.拦截体系提升

海南核电深入贯彻纵深防御理念,对拦污网科学选型、合理布置,同时研发泵房区自动清理装置,体系拦截能力大为提升。

图8 拦截体系提升 (左:自动清理除污机;右上:鼓网电机优化;右下:网兜式拦污网;)

7.附着性海生物化学抑制

针对冷源系统中的海生物滋生、附着,海南核电积极采用化学抑制方法,并首度基于运行环境下开展台架试验,筛选出效果显著、对海域无害的附着性海生物生长抑制药剂。

图9 附着海生物化学抑制(左:构筑物附着的海生物;右:化学方法实施前后附着情况)

8.核电厂冷源管理标准化研究

海南核电积极总结经验,进行冷源管理和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开发了国内首份冷源相关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核电厂冷源防控领域标准的空白。

图10 海南核电开发的冷源技术标准

成效与创新

01

防控对象更加明确

海南核电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堵塞物甄别和评价方法,明晰了取水口堵塞性海生物种类及其暴发期,使得防控更加及时和有效。

图11 堵塞性海生物月历(左:堵塞物调查报告;右:风险月历)

02

监视能力明显增强

冷源堵塞物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使运维人员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实时了解取水区堵塞物情况。

图12 堵塞物监测预警系统(左:拦污网受力监测;右:视频监控)

03

入侵杂物显著减少

基于工程实践的取水构筑物主动导避技术,增强了对明渠内部的掩护,提升了拦污网抗风浪冲击能力。2020年海工设计优化工程完工,后续机组运行显示,进入明渠的致堵性海生物及海漂杂物等堵塞物数量减少了80%以上。

图13 导流堤疏导漂浮物远离取水口泵房区域堵塞物打捞量对比

04

拦截效果显著

拦截体系的优化和自动工器具研发应用使海南核电冷源堵塞物的拦截清理能力有效提升。

图14 拦截设施优化(左:鼓网电机改造;右:除污机耙齿改造)

05

冷链管理标准化

海南核电通过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使冷源防控工作更加系统化、流程化,并编撰出版了国内首部《核电厂冷源风险管理》专著,在行业内推广,示范效果良好。

图15 《核电厂冷源风险管理》出版物

总结与建议

海南核电冷源防控能力提升与工程实践行动,是一项集多个专题研究在内的综合性改造工程,首创并实现了对堵塞物主动导避理论,并运用纵深防御理念建立梯级拦截体系,拦大疏小,有效解决了冷源系统频繁堵塞的问题。另外,在实践过程中秉承早发现、早干预的理念首创了冷源监测预警、取水一体化监视等系统,相关行动实施后,海南核电未再出现取水堵塞事件,公司年均增加发电收益约1900万元,节省运维成本约900万元,成为海南电网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树立了核电冷源管理的标杆。

目前我国有大量滨海或近海厂址的火电机组,也直接或间接使用海水作为冷却介质,取水过程也经常面临被杂物堵塞的风险,如2024年9月18日,台风“贝碧嘉”过后,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海蜇大规模暴发,对电厂正常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一周内拦截、清理海蜇超过100吨)。鉴于火电机组取用海水流程与核电相类似,故海南核电冷源工作成果对火电机组也完全具备适用性,相关防控技术及工程经验对火电领域冷源防控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受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堵塞物种类并非一成不变,冷源安全防控是一项持久工作,为持续提升冷源安全水平,在此建议:

(一)开展冷源暗取方式研究

相对明取海水形式,暗取取水凭借用海流程简化等优势后续会更广泛被采用,但其堵塞物防控经验还较少,需要深入研究,以适应电厂冷源取水多样化需求。

(二)开展高新工器具和技术研究

冷源设备设施多布置在水下,空间相对密闭,此条件下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安全风险,需要研究和开发更多适用于特殊场景的高新工器具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安全风险。

(三)开展构筑物老化研究

滨海电厂冷源建构筑物多处于高温、高盐、高光照等恶劣环境,有关构筑物易在腐蚀、风化作用下发生老化现象,建议提早策划构筑物老化研究工作。

推荐单位: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

案例单位: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陈建新、张煜、张世保、田雷雷、赵龙、李晗、康乐、王学斌、王昊鲁、李建业、郑彬、刘聪、丁斐、唐锐、赵天翼、白玮、代丽、魏华、张高明、林和山

来源: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典型案例汇编(2024年)》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