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南方电网:“应急图”引路 “空天地”协同

发布时间:2025-07-14来源:中国电力报

6月下旬,贵州榕江、从江、三都三县遭遇两轮特大洪水,电力设施严重受损,数万用户用电告急。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以雷霆之势,充分统筹全网资源,重装重兵千里驰援,特别是以科技为刃、协同为盾,在泥泞中开辟出一条条“光明通道”,用“智慧电网”筑起抗洪保电的钢铁防线。


“应急一张图”


“智慧大脑”秒级响应


6月24日凌晨,暴雨红色预警拉响,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大屏瞬间亮起“作战模式”,一块覆盖全域的“应急一张图”实时跳动着数据:气象预警、线路故障、抢修队伍位置……这个集成10余类外部数据的智慧中枢,应急响应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不仅能实时展示输电线路、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还能结合地灾隐患库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张迅介绍。6月28日,当第二次洪峰来袭时,“应急一张图”数据实现“全景透视”:可视化展示全省输电线路、变电站信息,叠加地灾隐患库中“高风险区段”,生成《电网防汛重点清单》,精准锁定榕江、三都等重灾区,系统在15秒内精准匹配出241支抢修队伍、5586名应急队员的调度方案。


“传统指挥依赖人工汇总信息,现在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和AI算法,能实时生成最优抢修路径。”张迅指着大屏上的热力图解释。运用全新地图可视化方式具象化呈现了关联关系复杂的洪涝场景,再结合海量数据汇集共享,深度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揭示背后隐藏的公共要素和关联,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撑,使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应急物资配置更趋合理高效。


前方全力抢修复电,后方数字平台高速运转。贵州电网公司融合电网地灾隐患库、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共享数据及实时降雨信息,精准锁定五县区162条线路、170个关键区段的潜在风险。“系统成功预警8起次生灾害风险,指挥部得以提前部署避险措施,避免了抢修人员伤亡和二次损失。”南方电网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值班长蒲阳说。565套部署在杆塔和地灾点的在线监测终端24小时“站岗”,如同永不疲倦的哨兵。


“空天地协同”


立体作战破困局


榕江县的积水深度一度达到数米,传统抢修作业难以开展。南方电网国家级电力应急特勤队迅速出动,带来了排涝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积水环境中自主作业,最大排水流量可达每小时数千立方米,快速排除配电房等关键设施周边的积水,为后续抢修赢得了宝贵时间。”南方电网榕江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次我们调集了广东、广西的30余台大型排涝车和330套烘干设备,排涝能力是传统设备的5倍。”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供应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锦州新城小区,大流量排水抢险车连续作业48小时,抽排积水12万立方米,为地下配电房抢修赢得宝贵时间。而智能烘干设备能在6小时内完成被淹设备的绝缘恢复,将复电时间压缩70%。


南方电网通航公司紧急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集结队伍,携带重载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等各类装备24台,奔赴贵州三都县和从江县受灾现场。在三都县都江镇柳叠村,道路因山体滑坡中断,抢险物资运输成为难题。关键时刻,该公司启用最大载重250千克的重载无人机,跨江跨山吊运电杆、导线、金具等抢修物资,一趟就能运输数百千克,累计运送物资达22吨,解决了抢险一线的燃眉之急。


同时,勘灾无人机也大显身手,它们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和热成像仪,在高空对受灾区域的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全方位巡查。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应急勘灾组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呼啸升空。凭借长航时、大范围巡查能力,它如鹰隼般穿透雨雾,对灾后线路进行全域扫描。在三都县都江镇35千伏响江线,无人机迅速锁定泥石流造成的线路断点,高清影像实时回传指挥部,为精准制定抢修方案赢得宝贵时间;在从江县下江镇,固定翼无人机如离弦之箭,快速对10千伏平九线受灾情况进行勘察……


“我们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自主研发了输电缺陷识别算法集群,通过对比分析无人机采集到的图片,可精准识别线路故障点和缺陷类型,准确率达85%,单图识别效率相较传统人工分析提升了5倍。”蒲阳说。


此外,在榕江县福泰东方新城小区,南方电网贵阳供电局党员突击队为加快帮助小区重建配电设备,紧急调用被誉为“夜空最亮的星”的无人机进行升空照明。“它能长时间悬停在作业区域上空,360度提供稳定的照明,让抢修工作得以昼夜不停,施工效率提升30%。”党员突击队队员段细波说。


“电流加热法”


实现设备“原地复活”


在榕江县10千伏忠三线、忠江线抢修复电任务中,面对浸泡超48小时的低压电缆,传统烘干法因导线内部潮气无法排出而陷入僵局。南方电网毕节供电局连夜组建攻关小组,创新推出“电流短路加热干燥工艺”:在电缆首端接入交流焊机,尾端实施三相短接,通过控制120A恒定电流使导线升温至60摄氏度,利用热对流原理逼出绝缘层水汽。经过30多小时持续作业,较常规更换设备方案节省36小时工期。


这次抗洪保电不仅是一次与自然灾害的较量,更是科技助力应急抢险的生动实践。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实现快速全面恢复供电提供了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