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国网安徽电力:“三位”一体 “冰火”不侵

发布时间:2025-07-03来源:中国电力报

安徽省沿江近海,承东启西。省内共有9条重要输电通道,全长745千米,线路穿越地区地质结构和气象条件复杂多样,常年面临山火、强对流天气等风险,给运维工作带来挑战。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将重要输电通道运维作为安全生产的重点任务,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深化政企网格化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山火、覆冰等风险技术分区防治策略,形成“立体监测、协同治理、本质防护”三位一体运维体系。


立体监测 提升隐患感知能力


5月25日,国网安徽六安供电公司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刘书剑接收到来自输电全景智能管控平台的告警信息:金寨县内一条重要输电通道出现飘浮物。他立即通过该平台的微拍轮巡模块开展可视化轮巡,发现某500千伏线路导线上有异物悬挂。刘书剑随即通知相关班组人员携带无人机及激光炮前往现场清理异物,避免了一起潜在线路故障。


为增强重要输电通道的隐患感知能力,安徽电力依托输电全景智慧管控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全方位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空”代表低空飞行器平台。通过在重要输电通道部署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智能机巢集群,搭配1100余架多旋翼无人机,安徽电力实现了超高压、特高压主干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今年1月以来,该公司累计完成2.1万架次无人机的巡检作业,飞行总时长超8000小时。“天”代表基于太空的卫星平台。安徽电力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每周对重要输电通道周围2千米范围内开展7类隐患全面排查。今年以来,该公司已累计精准定位58处重大隐患。“地”代表地面或近地的监测设施。安徽电力在供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4063基铁塔上布置了4439套可视化微拍装置,监测覆盖率达100%,实现了通道隐患的全天候实时监测。


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运作,安徽电力实现输电通道隐患精准识别,构建起了全天候、无死角的电网安全防护网。


政企协同 凝聚运维处置合力


“师傅,附近有高压线,吊车作业要保持安全距离,不然容易引发线路跳闸,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5月19日,在广德市重要输电通道保护区,由国网安徽宣城供电公司和宣城市公安局组建的“江淮义警”分队正在开展重要输电通道防外力破坏宣传。4月以来,这支队伍已走访28处重要输电通道边线固定施工点,向施工人员普及安全知识。


安徽电力构建政企“网格化”联防联控机制,搭建省级重要输电通道应急值守平台,推动供区重要输电通道全部纳入地方公共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责任考核以及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深化政企联合办公、巡查、防治、应急四项常态化工作机制。该公司还与政府建立三级政企对接联合办公机制,推动政府主导开展“架空线路保护区建设”专项工作;将重要输电通道纳入林业部门森林防火重要设施管理范畴,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涉电工程前期规划、用地许可联合审核机制;联合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定期开展重要输电通道联合巡查,联合打击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


今年以来,安徽电力已联合公安、城建、法院等单位开展专项治理行动15次,协调处置通道内违规施工31起。该公司与林业部门共建易燃林区防火哨,建设防山火隔离带,结合“树线和谐”储备林建设规划,实施重要输电通道山火高风险土地流转、树种置换2700余亩,从源头化解山火风险。


分区部署 强化设备本质安全


安徽电网重要输电通道沿线环境复杂。针对输电通道中的各类隐患,安徽电力结合设备历史运维经验和外部环境信息,将重要输电通道山火、覆冰等高风险区段进行技术分区,针对不同风险分区部署运维措施。


山火具有蔓延速度快、火情预测和扑救难度大等特点,防范山火隐患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今年春季,安徽大部出现程度不等的气象干旱,部分重要输电通道山火风险升高。安徽电力依据气象数据,精准划定山火高风险区域,并开展专项整治。该公司以“清除易燃物、构建阻隔带”为工作重点,全面清理全省重要输电通道高山火风险区段内及通道周边500米范围内的落叶、杂草等易燃物。此次行动累计出动1000余人,清理面积达3万亩,消除了输电通道内的山火隐患。为实现长效防控,该公司还针对山火高风险区域建立常态化易燃物清理机制,规定在每年3月和11月开展重要输电通道易燃物专项清理,同步建设简易防火阻隔带,通过物理隔离措施筑牢防火屏障。


相较于发展迅猛的山火,线路覆冰虽可以观测,但融冰作业需提前配置设备资源。基于此,安徽电力确立“智能监测+精准融冰”的处置策略,全方位防控覆冰隐患。该公司投运84套新一代覆冰监测装置,实现重覆冰及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监测全覆盖,还自主研发了基于观冰精灵装置的覆冰图像智能识别算法。该算法自今年1月部署以来,已分析图片6万余张,识别覆冰图片1800余张,人工复核准确率达90%。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