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9时,在位于四川凉山的10千伏豹君线巡检现场,木里县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张云平操控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对穿越原始森林的线路开展立体巡检。40分钟后,无人机精准识别出3处设备隐患,完成了人工巡检需6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四川森林草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共115个县(区)位于中高火险等级区域。四川电网共有4878条输配电线路穿越森林、草原,涉及线路区段2.26万个,总长度达4.44万千米。
当前正值春检高峰期,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结合各地地形特点,制订“森林草原输配电设施火灾防治工作导则”,采用“人防+智防”模式,重点加强森林草原输电通道防火检查和输配电线路火灾防治,确保春检安全有序开展。
国网四川电力创新推行林牧区输配电线路“线长制”,在森林防火重点区段设置责任公示牌,明确线路信息、防火区段、责任人及管护要求,确保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有效,保障线路安全运行。
3月17日,攀枝花供电公司运检人员张麟巡线时发现,10千伏中黄线一区段虽位于耕地,但与林区交界,需纳入林区管控范围。他立即联系该线路线长李祥,协调相关人员清理杆塔下方易燃物。
依托“线长制”,国网四川电力搭建了专项管控平台,实现“一区段一线长”精细化管理,将防火责任落实到位。目前,该模式已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的30个高火险县域实现全面推广。
国网四川电力还在传统“人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森林防火提供智能化支撑。
“卫星监测发现凉山盐源县盐井街道半边山火点,热点面积30平方米,距离受影响线路1085米,建议运维单位加强巡检……”3月17日2时13分,凉山供电公司35千伏井和线运维和管理人员收到了一条山火预警短信。该预警由国网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智能运检管控平台自动发送。“地面可视化装置只能监测局部起火点,而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可通过卫星对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火点进行监测,可将山火发现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为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四川电科院技术专责刘小江介绍。
在完善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国网四川电力同步推进高山林区火灾隐患的源头防治。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85%的输电线路穿越森林防火区。3月18日,阿坝供电公司首次在高海拔林牧区应用激光点云三维建模技术开展配电线路巡检。该技术通过毫米级精度建模和人工智能分析,可精准识别树障和山火隐患,使单日巡检效率提升75%。
国网四川电力在强化森林防火技术应用的同时,着力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应急保电能力,为山火防治构筑双重保障。
“大风天气来袭,10千伏米米线停运避险,启动米龙2号台区光储一体机送电保供。”3月16日13时,雅江县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吴涛利用防山火保供型台区微网紧急部署工作。该装置通过屋顶光伏在台区侧配置分布式储能系统,可在停电时提供4~6小时的应急电力保障。作为国网四川电力应急能力建设的示范项目,此类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已在壤塘、雷波、盐源、雅江等地的8个台区开展试点。
今年春检开始以来,国网四川电力已集中消除545处山火隐患,治理率达100%,完成林牧区输配电线路激光雷达扫描和精细化飞巡10000余千米,并确保6280套气象监测装置、333套地灾监测装置及10112套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正常运行。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