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防灾应急

国网新疆电力科技赋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发布时间:2025-02-26来源:中国电力报

2月19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研发的光缆灾害监测系统持续对新疆覆冰及大风灾害频发区域线路的光缆覆冰及风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自2024年1月以来,该系统已在新疆覆冰及大风灾害频发区域的28条线路试点应用,预警光缆断股、断芯风险17起,故障平均处置时长较以往缩短30%。


2024年,新疆电力坚决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健全电网稳定管理体系,以科技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以数智赋能电网建设运维水平,全力守牢大电网安全生命线,以高水平电网安全保障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驱动


电网建设运维更智能


2024年底,随着新疆巴州—铁干里克—若羌、塔城—乌苏等13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行,新疆电网正式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最多、750千伏线路最长的省级电网。然而新疆电网地域辽阔、网架结构薄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易受雷电、覆冰、异物、大风等灾害影响,电网的运维难度和成本显著提升。


人工智能是推进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的关键驱动力。新疆电力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样本库建设,组建“专业+智能”运营团队,建立常态化归集机制,不断扩充样本库容量。截至目前,样本库集纳输电、变电、配电、营销、安监及其他专业样本超500万张,质量分析合格率超80%。


新疆电力还依托海量人工智能样本,在输电无人机巡检等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成效显著。2024年8月24日,成功实现集无人机智能巡检拍照、照片自动回传及平台自动识别线路故障缺陷为一体的智能运维模式,使人工智能模型对无人机巡检回传照片的线路故障识别率从70%提升至85%以上。


在输电线路故障处理方面,传统巡线方法依赖人工,遇到极端天气难以接近故障点、判断故障原因。为此,新疆电力深入分析近5年全国7000余组跳闸数据,总结故障原因与气象信息、过渡电阻、暂态分量等多个特征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输电线路故障智能辨识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在故障发生后自动、快速识别故障位置、相别及原因,助力调度人员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电力恢复决策,减少输电线路重合与永久性故障造成的二次冲击,有效降低了电网及设备安全隐患。


气象卫星助力


电网防灾减灾更精准


气象条件也是影响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大风、沙尘暴、霜冻、高温等恶劣天气对新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全国电力保供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新疆电力不断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测、监测预警,建立了电网灾害“预测—监测—预警”机制,先后建成了电网环境一体化安全风险预警管控平台、电网气象监测平台、电网地震监测与评估平台,有效提升了新疆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然而,现有点式布置的雷电、微气象、覆冰监测装置无法实现全疆范围环境监测全覆盖,特别是缺少对沙尘、山火等灾害的实时监测手段。


为进一步提升新疆电网防灾减灾能力,2024年11月27日,西北电网首个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站在吐鲁番市高温干热试验基地投入使用,标志着新疆电力在电网智能化运行和气象灾害科学预防领域深度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该接收站能够实时接收国内外13颗卫星的气象数据,可为新疆电网提供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气象观测数据,实现对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处理,对电网所在区域山火、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进行全域、实时、精细化监测,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对电网的影响,帮助新疆电网调度人员及时制定和调整电网运行策略,确保新疆电网和“疆电外送”通道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


储能技术赋能


新能源发展更稳健


2024年,随着新疆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大关,电网安全稳定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平衡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接网和消纳,2024年,新疆电力与各发电企业积极推进储能建设。7月,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全疆最大单体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工;8月,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新疆首个新能源储能锂电池电芯项目启动;9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电站破土动工……


2024年5月,新疆电力在新疆哈密华润咸水泉风电储能一电站完成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性能测试,解决了大规模构网型储能电站多机并联运行稳定性难题,首次开发并成功应用了构网型储能电站智能控制器,标志着新疆电力在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新疆电力创新打造了新疆首个储能集控服务一体化平台,规范储能并网运行,持续优化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提高了预测精度和系统稳定性,确保新疆电网科学精准调度。2024年,储能利用小时数达1689小时、同比提升3倍,利用率提升3.58个百分点。


上一篇:无 下一篇:海南电网构筑立体化防山火体系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