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技术
首次应用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
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它像一座坚实的屏障,挡住了南侵的漫天黄沙,但也正因为处于北风口上,防火难度极大。穿越林场的27条输配电线路,以往需要供电部门的基层运维人员,通过巡线等方式逐一排查隐患,难度大时间长。不过,最近,因为技术革新,他们的工作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屏幕上的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是由最新的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的另一个“塞罕坝机械林场”,它是最近刚刚加入到森林草原防火队伍当中的新成员,它可以将输配电线路,以及供电设施进行1:1比例还原,同时它所提供的数据,可以让工作人员完成环境分析、隐患排查等以往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的工作。
数字孪生模型就像双胞胎一样,可以真实反映输配电线路、森林草木等周边环境信息,进行数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拟。
数字孪生模型在搭建过程中,应用了全景摄像头、激光雷达、无人机等设备,收集到了穿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27条输配电线路及周边环境的海量有效数据,在防火预警监测平台中形成数字孪生模型,现实中穿越林海的一条条银线,对应的是数字孪生模型中,一串串激光点云数据。
数字孪生模型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分析线路运行情况,对穿越林区、山区的线路,制定差异化的运维措施和工作方案。系统会结合气象数据以及激光雷达建模的实际情况,对火险等级进行预判,高火险等级的线路要求运维人员高频率巡视。
有了数字孪生技术,除了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依托可视化监控系统,一旦发现烟雾、树线矛盾、线下大型机械等情况,平台会立即弹出预警,工作人员在初步筛查后,对于存疑情况,第一时间通知运维人员。5月的塞罕坝,寒意依然未退,料峭的风刮过百万亩林海,整齐的樟子松、落叶松树群随风摇曳,展现出无限生机。
这里的服务面积是2090平方公里,从供电所到最远的线路末端,大约得有五十多公里,而且这里森林草原比较多,有的地方一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到达。以前的话,需要人员从杆头到杆尾挨棵杆走过,才能够把隐患排查出个大致的数量。现在通过激光扫描,整条线路的隐患,树线距离、隐患点,全都能形成文字性的东西,节省了人员巡视的过程,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物力。
在唐博看来,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后,已经成了他们运维和防火的新“帮手”,它可以真实地看到精确到厘米的树木的长势情况,发现哪棵树木超过了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距离,反馈给一线人员后,可以有针对性对问题进行防范或处置。当然,除了数字孪生这个“大脑”,新设备也成了护林防火中的“眼”。
去不了的地方,可以使用无人机,有的杆子也在水坑里、沼泽地里这种地方,林区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比较难走的地儿。无人机可以从上往下拍,有好多小问题都能发现。
为了守护这一片绿色,远程加现场、人巡加机巡,全方位的立体巡查,让隐患、缺陷无处藏身。
2023年围场供电公司引入了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机巢内置精密机械结构,可实现无人机电池与吊舱的自动更换,全程无需人员干预,只需要一键下发任务,自动化机巢打开便可自动起飞通过设定好的线路,前往巡检区域,巡检作业过程中,可实现巡检数据实时回传后台。
截至目前,国网冀北电力已初步搭建了无人机自动化机场、通道可视化等典型三维智慧场景,研发应用了数字孪生模拟仿真引擎,实时获取“深蓝空间”卫星影像资源,实现了输电线路与周边森林树木环境等防火信息联动更新,准确掌握了1028套输电线路视频资源。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完成了塞罕坝地区电力线路的数字建模工作,搭建了数字孪生电力防火预警平台,实现了电力线路与周边森林环境防火信息的联动更新,真正做到山火隐患和火情早发现、早预防,这项技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属性,为塞罕坝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助力守牢首都生态屏障,打造了一个冀北地区全域、绿色、智慧防火示范。
数字孪生技术,可以说给塞罕坝林场装上了“智慧大脑”和“千里眼”,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还使森林防护效率大幅度飞跃式地提升。相信有了智慧赋能,未来的塞罕坝林场定会“风光无限”。(王晶 杨少辉 报道)
版权所有:CPEM电力防灾应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