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海西宁供电公司自主研制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5-02-21来源:

2月18日,在青海西宁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的高压电缆监控中心内,值班员任晓生登录输电线路全景监控平台高压电缆智能运检模块,控制几十千米外的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隧道中的架空轨道巡检110千伏杨乐线。25分钟后,机器人完成了高压电缆的红外热成像测温、环境及气体检测等任务,确认电缆运行状态正常。

 

近年来,西宁持续开展电缆入地迁移改造,截至目前地下电缆通道总长70.05千米。电缆运维工作成为保障城市供电可靠性的重要环节。西宁平均海拔3000米,地下冻土较多,地下隧道建设受限,导致隧道内空间狭窄、氧气稀薄。电缆运维专业员工定期巡检,每次进入隧道前需要通风半小时,低温缺氧的环境也限制了他们的工作时长,影响了电缆运维工作效率。

 

为实时掌握电缆设备运行状态,提升电缆运维工作效率,西宁供电公司于2024年1月抽调多专业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开展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专班成员查资料、理思路、定方案,与厂家积极沟通,于2024年12月成功研制出青海首个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并在110千伏杨乐线试点应用。

 

杨乐线电缆隧道长650米,隧道内敷设高压电缆8回,供电范围覆盖西宁市城东区。隧道是正方形空间结构,中间过道约1米宽。运维专业员工巡检时只能一前一后沿着过道前行,约4小时才能完成巡线任务。传统巡检多采用手工记录数据的方式,容易出现数据保存不完整等问题。

 

西宁供电公司研制的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本体为长方体,配备了可伸缩展臂,运行灵活、易于控制。“隧道内有梯台和防火门,传统的地面巡检机器人在这里作业,难度较大。我们与厂家多次沟通,让机器人可以依托隧道顶部的工字形轨道自动行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隧道顶部空间,还提升了机器人的安全性及隧道空间利用率。”该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张明帅介绍。

 

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由车体、驱动电机、控制箱、红外激光雷达、360度摄像头、温度和湿度探头等部分构成。机器人具备视频图像识别、红外热成像测温、环境及气体检测、音频采集分析、双向语音对讲等功能。运维专业员工可利用机器人实时监控电缆隧道内的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隐患缺陷,提升隐患排查效率,降低电缆运维成本。

 

2月19日14时50分,西宁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值班员李玺业控制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以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前行。在行驶一段距离后,机器人发出隐患告警信息。李玺业立即向张明帅报告:“发现一处电缆温度过高,根据实时视频回传数据分析,电缆外护套无损伤,是接地系统外护套多点接地导致。”张明帅随即上报这一情况,并安排班组成员快速消除了这处隐患。

 

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还具备自动作业功能。只需运维专业员工在电缆通道综合在线监测系统中预先设定好巡检时间、周期、位置等参数信息,机器人即可在指定时间自动作业,并实时回传信息。若隧道内有其他施工作业,运维专业员工还能通过机器人与施工人员语音或视频沟通,及时掌握施工情况。据估算,机器人巡检范围覆盖西宁70.05千米长的电缆通道后,可将传统巡检方式下需要两个半月完成的巡检任务缩短至一周内完成。若发现电缆发生故障,机器人可第一时间开展排查,省去了人工排查的环节,将电缆故障点查找速度提升一倍。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信息:CPEM电力设备管理大会_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