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网湖南电力自主研发水下巡检作业机器人 水下能检测能补漏

发布时间:2024-07-09来源:

“志浦号”即将下水作业。 张军 摄

 

6月底,湖南遭遇今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此前,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水下巡检作业机器人“志浦号”完成了柘溪水电厂大坝裂缝检查及修补作业,助力大坝安全度汛。

 

“志浦号”于今年3月研发成功,可实现误差在±0.1米范围内的水下声学定位,用声学、光学仪器排查水下大坝混凝土及金属结构的安全隐患,完成水下渗漏点检测、水下堵漏作业及水下清理杂物等任务。

 

水电厂不仅可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还能通过调节水位减少流域内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影响。国网湖南电力水电分公司所属的柘溪、凤滩、东江水电厂分别是湖南资江、沅江、湘江三大流域重要的水利枢纽。

 

三座水电厂分别始建于20世纪60至80年代,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总体建设标准偏低。如今,水工建筑物日益老化,可能存在裂缝、漏水、淘刷、空蚀等缺陷,影响水电厂安全运行。因此,对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水电厂水下巡检、修复工作主要靠专业潜水员完成,成本高、效率低、安全风险高、作业水深有限。为了全方位掌握水电厂设备、设施状态,2023年,湖南电科院、湖南水电公司申报了国网湖南电力科技项目“水电厂水工建筑物水下巡检及缺陷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与国内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共同研发水下巡检作业机器人,弥补人工潜水作业时间有限和巡检覆盖度不足的缺陷,提高水工建筑物检查维护工作质效。

 

研发之初,攻关团队围绕智能水下巡检开展广泛调研,收集具体的作业需求,确定了水下巡检作业机器人整体研发思路:采用分离式设计,开发一款适用于复杂水下环境作业的平台,再为平台搭载多种作业装备。

 

将多种作业装备集成在水下巡检作业平台上会使机器人重量增加,影响机器人运输及后期维护成本。因此,攻关团队注重轻量化设计,用横向支撑板、纵向侧板及双“人”字形支撑架等组装成整体架构,再在上面配置声呐、激光尺、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电工打磨工具等作业装备。

 

同时,攻关团队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设计电子舱、作业底盘等部件,突破了自抗扰浮游动力系统及远程高稳态运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了机器人的抗流性和姿态自稳定性,使其可在3节(约1.54米/秒)以内的流速下可靠作业。

 

“志浦号”研发成功后,于4月17日在东江水电厂上游水库首航,在10米至100米水深作业环境下开展了极限功率潜行、飞溅区及结构物附近抗扰、基本部件及作业工具功能测试等7项核心测试项目。测试结果显示,“志浦号”各项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以东江水电厂为例,以前,人工单次巡检一般需要8至10个小时,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而这台机器人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湖南水电公司库坝中心主任陈石桥介绍。他从事水工专业20多年,熟悉水下巡检的流程与难度。“潜水员下潜深度最深20多米,更深的地方就很难去了,看不清,还非常危险。而机器人设计巡检深度可达水下300米。”

 

“以前巡检只靠一双眼睛、一双手,加上简单的作业设备和录像设备,很多细微的隐患难以发现,有些隐患发现了也难以及时处理。这个机器人简直是给我们添了‘三头六臂’。”在“志浦号”首航现场,东江水电厂运维人员感叹。

 

现场测试中,“志浦号”巡检了2号泄洪闸门及其周边混凝土闸墩,利用搭载的探测系统发现闸墩附近有裂纹及漏水点,使用攻关团队自主设计的喷墨示踪查漏、堵漏、机械手臂、建筑物表面清扫等装置完成了局部堵漏作业,实现了对水工建筑物细微隐患的精准消除。

 

攻关团队介绍,“志浦号”的性能和功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后期可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地开展水下巡检作业。

 

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攻关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1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来源:国家电网报

版权信息:CPEM电力设备管理大会_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高峰论坛